凿冰坑、拉大网、捕大鱼……
1月8日上午,在宣州区水阳镇杨泗社区,随着大鳙有机鱼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捕鱼工人把鱼网慢慢收拢,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鳙鱼,不断跃出水面,溅起一阵阵水花。“大鱼会被送往%E9%93%B6%E6%B2%B3%E7%BD%91%E7%AB%99app%E4%B8%8B%E8%BD%BD周边和江浙沪等地的餐桌。”该合作社负责人丁能荣一边把捕捞的鱼搬上货车,一边高兴地说。
在村民眼中,42岁的丁能荣是养鱼的行家里手,谁家有养殖难题都第一个想到请他帮忙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养殖鳙鱼,是他“半路出家”从事的职业。曾经,丁能荣是一位优秀的军人。
1994年12月,年轻的丁能荣响应号召应征入伍。在军营期间,他是大家口中的“拼命三郎”,流血受伤成为常事,但他一直咬牙坚持。在高强度的训练下,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,攀登爬不上,那就再来一趟,障碍物过不顺,那就来一遍。十公里、二十公里,每一趟都拼尽全力。白天刻苦训练,晚上他坚持给自己“加小操”。在丁能荣的不懈努力下,当兵第一年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三年时间里,他荣立三等功1次,被军区评为“优秀士兵”2次,受团嘉奖3次,营连嘉奖4次。
“部队经历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品质、吃苦耐劳的精神。”丁能荣说,退伍后他依然决定要把军人身上那种不畏艰难、团结协作、乐于助人的精神带回村里,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。
回到家乡后,丁能荣仔细考察了家乡的环境、经济、产业和交通,发现家乡自然环境优越,很适合发展养殖业,加上养殖业前期投资不大,可以滚雪球式发展,对于积蓄不多的他来说很合适。
于是,他一边参加养殖技能培训,一边虚心向养殖专家请教。在村里的帮助下,承包了200多亩水面,大力发展鳙鱼、螃蟹等水产养殖。起初有个别人劝他使用能让鱼快速长大的饲料喂养,但被丁能荣果断拒绝。“鱼的品质是我追求的目标,我只想走‘好水养好鱼,好鱼来富民’的绿色路子。”在丁能荣的坚持下,他养出的鱼肉质细嫩、味道清甜,受到消费者喜爱。
好的品质,带来了好的销量。%E9%93%B6%E6%B2%B3%E7%BD%91%E7%AB%99app%E4%B8%8B%E8%BD%BD本地和江浙沪地区一些大型饭店,都和丁能荣签下了长期协议。“鳙鱼养殖势头很好,我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村民共同致富。”2015年,丁能荣成立了%E9%93%B6%E6%B2%B3%E7%BD%91%E7%AB%99app%E4%B8%8B%E8%BD%BD市大鳙有机鱼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,带领社区400多位村民共同发展水产养殖。他严格要求合作社发展绿色养殖,水域面积采用人工清理环境,不使用除草剂,不使用农药,不用化学肥料增肥。坚持不投喂专业水产饲料,偶尔用当地的小麦、黄豆等绿色农产品加工粉碎增强有机鱼体质,严格控制养殖密度。“在丁社长的指导下,我们养出的鱼无污染、无土腥味,口感好、品质佳,每户每年稳定增收5万多元。”村民胡光熙十分欣喜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为了帮助一些想养殖致富的“门外汉”快速上手,合作社还提供了育苗、养殖、成品、销售等全流程服务。去年疫情期间,合作社也依然按照协议价收购了村民养殖的优质成品鱼,确保从事养殖的村民生活不受影响。
“今年,我希望继续发挥在部队养成的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,做好生态鱼的推广,打响品牌,实现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、生态效益同步提升,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。”丁能荣谈及新年打算,信心满满。(全媒体记者 刘畅)
刷新